親子共讀成為壓力?

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菜姨姨

 

有沒有小朋友吵著要你說故事呢?而且要你說不停,你下班回家的時候,他拿著一大疊書,要你把書說完他才肯吃飯,或者要你說到兩個小時。這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在我的講座裡經常碰到,各位家長你們試想一下你和小朋友親子共讀,你最希望的是甚麼呢?

 

你一定是希望留著一個溫馨的回憶,因為他聽你講故事的時候,他特別乖,特別覺得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小朋友 反過來將聽故事變成你的壓力,他要你說很多的故事,甚至乎他不肯聽別人說,只想聽你說,好像一種獨佔你的私人時間,我想你要考慮一下怎樣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我建議大家在親子共讀的關係裡,用15至20分鐘和小朋友好好分享一個故事,就算半個小時也可以。但你每一天都需要花上兩個小時,把一整本書說給他聽,他還是覺得不足夠,還是要你一直說下去,好像支配著你。如果是這樣,這不是共讀的關係了,是一個家教的關係了。我們要以身作則,要告訴小朋友:「我要有作息時間,今天故事時間是15分鐘,媽媽給你說兩本書,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在你玩或吃飯的時候,才去討論剛剛說的那個故事有甚麼信息也可以。」

 

但是你成為了一個收音機,一直好像錄音機給他講故事,都不是我們做親子共讀想見到的。所以各位家長要記住小朋友要你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不要因此害怕和小朋友說故事。我們應控制自己的時間,大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說完一個故事,然後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去玩,再去討論這個故事。我相信小朋友在一個有質素的共讀關係裡,會更加喜愛閱讀,更加覺得閱讀能帶給他一個新的境界。

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梁婉珊

 

在數個月前,一位女孩子開始不願上學,最初只是不願上學而已,但過了數個星期後她便躲在房間裡,飲食和睡覺都出現了問題,之後更變得很煩躁,有一些負面思想,甚至不能呼吸、呼吸不順以及開始有些緊張,晚上又不睡覺,又要媽媽陪她,但她的媽媽都要上班,不能處理便來求診。孩子不願上學令很多家長都感到很焦急,因為不上課一兩天仍可接受,但一至兩個月不上學便開始跟不上,而且亦沒有參與考試,可能會留班,所以這是很多家長感到很頭痛的問題。

 

其實不上學只是一個表癥,最重要是要了解背後的原因。這個是真的需要深入了解,一般不上學是可以分幾個原因的,可能是社交出現問題、被欺凌,也可能是他本來就很害羞,其他人都不理睬他,令他難以接受。但亦可能是因為學業問題,又或是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另外他可能被焦慮或抑鬱症問題困擾著,有些個案可能過了數年也沒人發現。

 

若沒有及時處理以上問題,到了最後便爆發起來,他真的受不了便不願意上學。小朋友不願上學,亦有可能是家中的原因、家庭的關係或Family Dynamics (家庭動力)產生了變化,令他用不願上學來引起家長注意。

這幾種原因都有機會引致他不上學,我們最重要是不要馬上跳到總結,下一個結論。若家長直指是他懶惰,不願面對、想逃避,所以才不願上學,這樣小朋友會有更大的壓力。反而我們要用同理心的角度,協助小孩慢慢拆解,但很多時候難度就是他們未必願意說出口,因為他們自己也未必知道原因。你問他,他又不會說出來,或者他會回答你說不知道,令家長便很難處理。家長不要這樣就放棄,也不要用一個批評的方式。

 

家長千萬不要過分強迫他,盡量用朋友方式的態度和他傾談,引導他說出背後的原因,他面對的難題是在哪個範疇。因為當你掌握這件事的資訊是非常重要,你強迫他,他便會關起來,甚麼也不跟你說,之後會更加難處理。因為我也遇過很多個案,你強迫他,試過怎樣都要拉他上學,之後真的帶他到學校去,其後孩子便責怪父母為何要拉他上學,令他之後這麼害怕。

 

首先我們不要做一些很激烈的動去強迫他,嘗試了解他背後的原因。如果他開始逐漸願意說話,那就是一個good sign(好的訊號)。但如果覺得力不從心,好像打不開他的口,但他真的愈來愈抗拒上學,那時候我們建議你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協助你找出問題的原因。

籌備報讀小一時的四大部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其實升小一真的要比較緊張和多花一點時間準備。問我的話我會建議PN開始就應該要「先分析,後部署」。但如何先分析呢?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清楚香港有幾多種類型的學校,例如原來我們有傳統的政府派位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究竟這幾種學校的分別是甚麼?他們的教學理念是甚麼?其實家長的經濟環境或他們期望的理想是入讀哪一類學校?

 

他們要先了解和分析,就會有一個目標。有了一個目標後,我們會進入下一步,真真正正地親自聽每一間學校的理念。為甚麼我們覺得PN開始就要準備呢?因為原來學校很多時候每年只會進行一次簡介會。這些簡介會很多時候會在同一時間舉行,如果我們在K2那年才去聽,但我們心儀有三間學校,都撞正在同一個星期六同一個時段舉行,家長就已經聽不到。

第二就是原來這些簡介會,會有很多人報名,但只有數百至一千個名額。而他們只是進行一天,那一天內原來有五千多人報名。當有五千多人報名時,可能你會抽不到,就沒有機會去聽,所以我們要準備前一至三年的時間,考慮學校的理念是否合適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我們已經在頭一兩年都聽得七七八八,聽過了自己心儀學校的簡介會。到了最後一年,我們就要找回自己最理想的一至三間再聽多次,因為近年香港的教學改變得很快,而且也很多。如果我們再聽多次,便有助肯定自己心儀的學校。

 

很多時候第一次去聽的可能是媽媽,第二次去聽的是爸爸,我們的家庭一定要一致,所以大家去聽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都有機會理解到,就要進入第三個部署,家裡人坐下來商量究竟我們想小朋友未來擁有教育的方向是怎樣?

我們究竟想要很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想要很開心?現在有些學校叫Happy School,亦有很多家長以為Happy School,就等於可能未必有成效。

 

其實現在有兩大類的Happy School,有些Happy School只有開心,但到時候是追不到小一進度,有些Happy School開心之餘有成效,到時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學校。因為他入讀到心儀的學校還能追得上,所以家長要了解甚麼叫Happy School,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成效如何。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幼稚園上/下午班,應該怎樣選擇?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即使未到十居其九,也有十居其七八也想孩子讀上午班。孩子和家長一起起床,一起出門上班上學,也可以午睡,學習比較好。基本上,大家對讀上午班的期待會高一點,但是會遇到甚麼問題呢?

 

但是幼兒,特別是K1或N1的小朋友的睡眠時間可能多一些。因此,早上起床時可能產生不少情緒問題。在這情況下,家長即使不情願,也應讓孩子讀下午班。不是因為你申請不到上午班的學位,而是刻意申請讀下午班,原因是甚麼呢?

 

原來夫婦二人很晚下班,可能7時後才回家,然後跟小朋友玩到12時。親子時間是很寶貴的,你覺得學習時間重要,還是親子時間重要?第二天早上可以睡到11時,其實跟午睡沒有分別。因為由晚上12時睡到早上10時,足足10個小時。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午睡,也可以有足夠的睡眠質素,還有充足的親子時間。

如果申請入讀上午班,而孩子又不願起床,將來就要循序漸進地適應。可能由10時起床,慢慢到9時半、9時、8時半,還有叫他起床時是有數個技巧的。曾經有一個個案,叫他起床時不是叫醒他的腦袋,而是叫醒身體,包括按摩腳部、叫醒腳部、叫醒肚子、叫醒背部,然後叫醒手腳。再加上充足的光線,拉開窗簾,再開電視機然後加上早餐的氣味,最後才叫醒他。如果有喜愛食物的氣味,香噴噴的話會更容易令孩子起床。

家長要有兩手準備,一方面不要必然覺得上午班才是好,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要讀上午班,起床的時間加多些循序漸進的步驟,以及多感官的刺激,令他最後才是以意志醒來。因為最擔心他的意志醒來,但身體未同步,就會非常辛苦了。

除了閱讀時,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對話式的技巧嗎?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閲讀中所用到的技巧,包括提問或者提問之後,家長和小朋友之後的步驟互動。其實不單只可以應用在閲讀上,在日常生活上也能應用及練習得到。

 

舉個例子其實可能在玩的過程上,或者逛街遇到一些新鮮的事,或者見到事物上面,都可以運用這些提問的方法。至於步驟,我們和小朋友進行一個對話和交流,例如我們平時在家玩火車,家長可以用提問方法:「平時我們在交通工具上,我們會乘搭甚麽?」

 

這些方法也可以讓小朋友多點表達,和家長有多點互動。除了玩,有時小朋友都很喜歡畫畫,在畫畫的過程之中,你也可以用對話式閲讀的技巧。例如用一些問句問小朋友:「這幅畫的内容是甚麽」「這個是甚麽?」「這個你何時見過?會不會是我們上星期去了公園,看到的設施有關呢?」

這些其實都是對話式閲讀技巧的其中一部分,而對話式閲讀技巧還有一些提示,例如我們要刻意停頓,這個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家長會比較心急,好像問完問題就要別人馬上回答,但我們要給小朋友一些空間留白,讓他們慢慢作答。因為小朋友要時間去組織他們的句子,如果我們都記得對話式閲讀的技巧,其實都能夠幫助我們對小朋友,在平常對話方面會有多點耐性。

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撰文:言語治療師李詠茵

 

現今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相信大家也不難看到平板電腦被當作為幼童的「電子奶嘴」。無論在任何場合中,只要家長拿出「電子奶嘴」,播放youtube影片,小孩子都能乖乖坐定,大人也能專心辦事。既然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又能安定幼童,又能提供益智遊戲及影片給予幼童學習,那即是說它們都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要挑選「有質素的玩具」,重點在於幼童是否能夠真正從中學習。的確,學習影片與互動遊戲能提供的學前幼童需要學習的認知概念,但我們也要留意,究竟學前幼童是怎樣學習語言呢?

 

最近有外國研究探討,家長與幼童的相處模式對於一年後(即是 3歲)的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家長與幼童相處時有否有「連繫性」(connectedness) ,最影響幼童日後的語言發展,包括雙方有否同樣地輪流參與在同一活動中。另外,幼兒學習動詞(verbs),如「我食飯」的「食」,「媽媽飲水」的「飲」,或「我地去街街」的「去」,能直接影響其日後的語言發展(從以上的三句例子,我們明白要能夠組織完整句子,幼兒需認識一定數量的動詞)。

 

把握日常生活機會 用活動教導動詞

 

因此,試想像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能夠做到所提及的「連繫性」嗎?筆者只能說,從我日常觀察所見,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都是獨個兒的,反而當父母想要介入的時候,他們的表現還滿抗拒呢!除此之外,幼童大多時候從影片中學習的,也不外乎是英文字母、英文數數字、兒歌、卡通人物名字,或是一些卡通人物特定的對白。那麼動詞呢?動詞在影片中往往會很容易被忽略,是因為幼兒要學習動詞,還不如實實在在地邊做邊學習!例如教導幼童「刷牙」這個動作,我們也不就是會邊唱兒歌「向上刷,向下刷」,反覆地強調「刷」這個動作,邊拿著牙刷與他們一同刷牙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洗澡、煮飯、玩玩具或者到公園玩耍,家長其實也可以把握機會以活動教學形式,教導幼童不同情景中會用到的相關動詞。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進行遊戲和閱讀時,其互動的質素,包括成人向幼兒輸出的詞彙以及幼兒自發的「BB話」,相對於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高。而學者一般認為,幼童語言學習主要發生在與人互動中。因此,若幼童因過分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而減少了與家人的互動,結果可能是不利於其語言發展。

 

所以,何謂是「有質素的玩具」呢? 無論是選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或是一般的布娃娃、拼圖和玩具車等,最重要還是要留意以下事項:

 

  1. 能否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交流? 
  2. 會否因此而取代了原來的親子間互動機會?



然後,在親子互動交流中,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溝通技巧以豐富幼童的語言環境,而這些技巧也在早前《溝通四式》一文中有提及到。玩具,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我們就是希望能透過玩具,加上有質素的互動,促進幼童的語言發展。

父母關係與孩子身心健康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每當有孩子出世,都會為家庭帶來轉變。很多時候,父母因忙於照顧及管教子女,都會容易忽略自己婚姻生活的質素,久而久之,夫妻生活變得只剩下一堆責任和壓力。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說,他每天下班回家,都是流水作業式地替子女檢查功課,督導孩子溫習,太太則照顧他們的飲食和作息,到了夫婦倆可以休息的時候,往往已是夜深,即使還有餘力和太太談上幾句,說的都只是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表現。有時甚至連自己休息的時間尚且不夠,更莫說要關心和回應配偶的需要。

 

很多婚姻關係出現困難的夫婦,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關係出現問題,是由子女出世後開始。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不同,又或在培育子女的角色和責任上分配不均,而導致關係的衝突。然而,絕大多數的夫婦卻表示,他們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他們面對育兒及各種生活壓力時,往往因為感受不到配偶的重視、支持和接納,以致雙方都陷入孤單和無助的境況,漸漸地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和情感連結。

 

夫妻間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是很平常和自然的事。但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容易重複以無效和具破壞性的方法,處理彼此的分歧,令關係不知不覺地形成負向互動循環。例如妻子會在丈夫面前抱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埋怨丈夫沒有幫忙分擔家事和育兒的責任,太太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憂慮和困擾,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

然而,丈夫往往只能接收到太太的批評和指責,而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或許會默不作聲,或是多番解釋和替自己辯護,期望得到太太的體諒和接納。丈夫愈解釋,太太就愈感到不被重視和明白,因而愈加指責。而太太愈指責,又會令丈夫愈感到無助,並愈加逃避和防衛。夫婦倆既是這負向互動循環中的一員,又是互動循環下的受害者。假如父母沒有及時正視和處理關係的僵局,不但會令問題持續和惡化,最終也可能會苦了孩子。

 

家庭和孩子的健康,建基於夫婦倆穩固的情感連結。因此,為了自己和孩子,不妨花多點時間孕育與伴侶間的愛情。只要父母婚姻美滿,孩子自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稚園快樂 小學呢?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聽過不少家長訴說,幼稚園三年之中,最大陰影就是升小,到底要為孩子做多少﹖要不要安排面試班,要不要惡補英文或禮貌(沒有寫錯,坊間真的有訓練班惡補禮貌)。或者十八般武藝之中,要有十六般武藝就夠嗎﹖還是要學習冷門的技能,務求突圍而出呢,例如學習魔術、雜技一類。家長與小孩都忙記了享受快樂的親子時間,尤其當一切活動都有目的時,心態亦隨之而改變,孩子可能對興趣班已不再感興趣。

 

父母擔心選擇心儀小學  製作履歷表

 

尤其 K3 學生踏入 6 月的「報校旺季」,家長與孩子面對抉擇,要報 10 間還是 8 間小學,作為爸爸,你很希望只報讀一至兩間心儀小學,但你會否擔當得起「阿仔無書讀」的責任呢?

另一難題肯定是製作履歷表,到底要有多精美呢﹖不少學校都表明最多只收 4 頁紙,但眼見其他家長為孩子撰寫的「工作報告」厚如招股書、精美程度直逼蘋果電腦的簡介書。你望一望孩子,不見得他特別醒,也不是超級「靚仔」,你夠膽只做 4 頁履歷表嗎﹖

 

「升小」與「做人」的抉擇

 

最矜貴的不是「學術表現」有多佳,而是學會與人相處、禮貌,當然我最感激是老師特別指導我的兒子「要愛爸爸,爸爸努力工作」,令我在孩子心目中由「成日唔見的人」,而變成「珍惜見到的人」。這些教育對於升小,未必有幫助,但這是親子之間一生一世珍而重之的價值。

 

回想一下,幼稚園專門培育你的孩子「升小」,還是「做人」,同樣問題,身為家長的你,教育孩子是目的只為「升小」嗎?

叻仔不難得 好媽實難求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筆者曾經聽過兩位媽媽的對話,不知讀者有沒有同感,其中一位說:「你運氣真好!生了個乖寶寶,我卻沒那樣幸運……」有些媽媽或會認為,孩子好與壞,絕大部分與先天有關。事實上,孩子的後天培養亦十分重要,媽媽是否能掌握管教技巧和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均能為孩子帶來很大影響。

 

當媽媽要指責或教導孩子時,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清楚問題背後的原因。自己會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又或能否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並非將所有問題歸因於「好命」與「不好命」上。常言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其實要令一般子女成材並不困難,特別現今社會提倡多元化發展,孩子能夠發揮的空間無疑也較大。過往社會崇尚醫生、律師等「尊貴」職業,但隨著社會轉型,社會同樣對於在設計和藝術等範疇中有出色表現的人予以欣賞。最重要的是,作為媽媽的有否把握機會,細心發掘孩子的優點。

但是,好的子女也需要好的父母去培育。雖然現今是男女平等的年代,但媽媽在親子的地位上仍是非常重要。若媽媽希望自己懂得教好孩子,就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參加有關的親子課程,聽取不同專家的意見,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學習分析孩子的情況,並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方法及幫助。另外,家長也可參加一些家長互助小組,或把握機會與其他家長保持聯絡,互相交流和觀摩,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及方法,對媽媽如何教導子女將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媽媽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努力做好自己應當做的事,積極學習管教孩子的技巧。請緊記:孩子到來不是要向你「報仇」,而是來向你「報恩」。在學習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能夠學到,可能比教導孩子的還要多。因為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及學問的同時,自己於知識上也有得益。另外,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對於媽媽來說,也是耐性及內涵的考驗,增加人生的歷練及對生命的體會。

 

於文章的開首的點題是「好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最後筆者亦以一句話作總結:「好的媽媽也不是天生的」。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