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脾氣怎麼辦?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怕生:陌生者焦慮

撰文: 香港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

     

 

談到情感(Attachment)建立,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早在嬰兒期(約初生至兩歲),已經會出現焦慮感(Anxiety),當中包括有陌生者焦慮(Stranger Anxiety)及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這兩種焦慮,多半會在孩子六個月至一歲期間開始出現。這次我們將集中談談陌生者焦慮。

 

簡單的說,陌生者焦慮即父母常說的怕生,而衍生出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認人」了。「怕生」的情度有深有淺,淺的可能只是顯出不願意讓陌生人抱、避開陌生人的視線等等,嚴重的可能連陌生人看一眼,也會感到非常不安,甚至嚎哭一頓。

首先,我得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怕生應被視為一個正面的發展訊號,這代表著孩子有能力分辨出照顧者與其他人。父母們不應過分憂慮。

 

其次,嬰兒對陌生者的反應,往往會因為外間環境不同而改變,包括當時的客觀環境、陌生者對嬰兒的行動、嬰兒與親密照顧者的距離、親密照顧者對陌生者的反應等等(Keltenbach, Weinraub, & Fullard, 1980)。例如,親密照顧者以正面的說話及語氣與陌生者交往,孩子的反應也會較正面(Feinman & Lewis, 1983)。

 

所以,父母們如果想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減少不安的行為出現,可以先從自己的行為方面著手,在面對他人時,增加笑容、提升主動性、改善語氣及身體語言,別忘記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呢!當然,父母也不需要急於在一時三刻改變嬰幼兒的行為,當他們能夠發展出自我約制(Self Control)的能力時,他們在處理焦慮方面的表現,可能會有大大的進步!

 

怕生這個情緒,其實一生都會跟著我們的,你能夠揮灑自如地在陌生人面前演說嗎?在面試時,你會感到焦慮嗎?所以,一點點的焦慮,是正常的,最重要是,我們如何可以提升焦慮時的表現?

幼稚園必問的七種面試題目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 

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有家長問我,幼稚園面試有哪些題目是必問的,答案是︰「至少有七種題目是必問的!」為甚麼必問這七種題目?因為兩歲多的小朋友只識答這些題目,深的便會啞口無言了。以下便是這七種題目的問題︰

 

一、你叫乜嘢名?

(題種︰考自我)

建議答案︰我叫陳小明

重點︰答全句,有subject,有verb;全句有禮貌,剩答陳小明無禮貌,切戒。

 

二、邊個帶你來考試?

(題種︰考親子關係)

建議答案︰我爸爸媽媽帶我來

重點︰最好爸媽都來,家傭姐姐或嫲嫲爺爺帶會打折扣。



 三、爸爸媽媽假日帶你去邊度玩?

(題種︰考親子活動)

建議答案︰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沙灘(夏天)、農場、科學館、天文館、圖書館

重點︰宜帶孩子去平日少去的地方,最好是接觸到大自然及益智地方。

四、老師拿起蘋果問︰這是甚麼?

(題種︰考認知)

建議答案︰這是蘋果。亦可以加多句,我鍾意食蘋果。

重點︰認知題可以無所不問,例如除了水果,可以問文具、交通工具等。

 

 五、將枱上個橙交給媽媽。

(題種︰考接命令能力)

建議答案︰好。立即把橙交給背後的媽媽。

重點︰接到命令要立即執行,忌猶豫不決。




六、將膠綫穿過珠仔個窿。

(題種︰考小肌肉運動)

建議答案︰好。立即行動,不成功再試。

重點︰永不放棄,直至成功。忌未試便放棄。

 

七、面試結束前校長在考生襟頭貼一張貼紙

(題種︰考突然反應)

建議答案︰多謝老師、校長;然後說再見老師、再見校長!

重點︰一定要多謝,之後才說再見,缺一不可!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各不同 家長信任最重要

近日學生輕生新聞不斷,情況令人擔憂。作為父母,我們總會覺得大人要面對工作、家庭和生活開支,壓力比孩子大得多。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提醒:「臨床上可見,因壓力導致情緒困擾的個案有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家長應細心留意孩子的行為表現有否不同,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要太快作出批判。最重要相信孩子,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

 

孩子面對壓力導致情緒出現問題的原因除了學習成績,更包括家人期望、朋輩相處、校園欺凌、家庭問題及家族史等。黃醫生憶述:「當面對親人離世,家人總會忙著處理身後事或各種儀式,忘了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另外,亦有些孩子面對父母離異,或甚遭受虐待等,都會影響情緒。」

 

情緒變化各異 家長要留意

 

黃醫生續指:「部分孩子較懂得表達自己感受,但不少孩子都不會表達情緒,而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有些也不太願意與家人分享感受。所以家長及老師應要多加留意孩子的情緒、行為及表現有沒有變化。」

 

家長可留意以下表現:

  1. 情緒流露在表情上,例如表現悶悶不樂、緊張、哭泣及難過等
  2. 生活習慣變化,例如作息時間(失眠或睡不停)、胃口變化或經常困在房間等
  3. 不願上學
  4. 身體上的變化,例如肚瀉、肚痛,家長很容易會以為是健康出現問題,經深入了解後才知悉與情緒壓力有關
  5. 出現自傷行為,包括打自己、𠝹手,或甚曾提及「唔想做人」等想法

每個孩子表達情緒的方法都不同,如果孩子出現上述情況只是短暫,壓力過去後便回復正常,這稱為「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但當情況持續,即使壓力過去後仍然出現,便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孩子表達情緒問題 家長要先信任 勿輕易作批判

 

黃醫生表示這些情緒問題情況很多時會難以發現:「部分患者如上面所指,他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況。但亦有部分是表達了,惟其家長或老師不認為有問題,不相信他,反而認為他不願上學是懶惰的表現。家長或照顧者聆聽孩子的問題後,要相信孩子,更不應輕易作批判。因為這亦關乎對情緒問題的意識,他們可能對情緒問題認知不足,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又或他們會擔心求助後,會遭受旁人負面標籤,而不敢求醫。」

黃醫生提醒:「延遲治療可能會令病情更嚴重,甚至出現無法挽回的情況。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去看醫生便要吃藥,又擔心藥物副作用等。但事實上藥物治療並非唯一的治療,需要先作評估,並可配合心理治療。另有不少個案會認為自己沒有事,又或過一段時間會自己痊癒,導致病情出現拖延。」

 

一旦孩子的情緒變化已持續發生一段時間、已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時,必須盡快求助。黃醫生最後亦提醒家長,若孩子閱讀近日有關輕生的新聞時,家長應陪伴在側,向他解釋這不是一個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以免孩子被新聞牽動情緒。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親子共讀成為壓力?

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菜姨姨

 

有沒有小朋友吵著要你說故事呢?而且要你說不停,你下班回家的時候,他拿著一大疊書,要你把書說完他才肯吃飯,或者要你說到兩個小時。這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在我的講座裡經常碰到,各位家長你們試想一下你和小朋友親子共讀,你最希望的是甚麼呢?

 

你一定是希望留著一個溫馨的回憶,因為他聽你講故事的時候,他特別乖,特別覺得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小朋友 反過來將聽故事變成你的壓力,他要你說很多的故事,甚至乎他不肯聽別人說,只想聽你說,好像一種獨佔你的私人時間,我想你要考慮一下怎樣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我建議大家在親子共讀的關係裡,用15至20分鐘和小朋友好好分享一個故事,就算半個小時也可以。但你每一天都需要花上兩個小時,把一整本書說給他聽,他還是覺得不足夠,還是要你一直說下去,好像支配著你。如果是這樣,這不是共讀的關係了,是一個家教的關係了。我們要以身作則,要告訴小朋友:「我要有作息時間,今天故事時間是15分鐘,媽媽給你說兩本書,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在你玩或吃飯的時候,才去討論剛剛說的那個故事有甚麼信息也可以。」

 

但是你成為了一個收音機,一直好像錄音機給他講故事,都不是我們做親子共讀想見到的。所以各位家長要記住小朋友要你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不要因此害怕和小朋友說故事。我們應控制自己的時間,大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說完一個故事,然後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去玩,再去討論這個故事。我相信小朋友在一個有質素的共讀關係裡,會更加喜愛閱讀,更加覺得閱讀能帶給他一個新的境界。

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梁婉珊

 

在數個月前,一位女孩子開始不願上學,最初只是不願上學而已,但過了數個星期後她便躲在房間裡,飲食和睡覺都出現了問題,之後更變得很煩躁,有一些負面思想,甚至不能呼吸、呼吸不順以及開始有些緊張,晚上又不睡覺,又要媽媽陪她,但她的媽媽都要上班,不能處理便來求診。孩子不願上學令很多家長都感到很焦急,因為不上課一兩天仍可接受,但一至兩個月不上學便開始跟不上,而且亦沒有參與考試,可能會留班,所以這是很多家長感到很頭痛的問題。

 

其實不上學只是一個表癥,最重要是要了解背後的原因。這個是真的需要深入了解,一般不上學是可以分幾個原因的,可能是社交出現問題、被欺凌,也可能是他本來就很害羞,其他人都不理睬他,令他難以接受。但亦可能是因為學業問題,又或是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另外他可能被焦慮或抑鬱症問題困擾著,有些個案可能過了數年也沒人發現。

 

若沒有及時處理以上問題,到了最後便爆發起來,他真的受不了便不願意上學。小朋友不願上學,亦有可能是家中的原因、家庭的關係或Family Dynamics (家庭動力)產生了變化,令他用不願上學來引起家長注意。

這幾種原因都有機會引致他不上學,我們最重要是不要馬上跳到總結,下一個結論。若家長直指是他懶惰,不願面對、想逃避,所以才不願上學,這樣小朋友會有更大的壓力。反而我們要用同理心的角度,協助小孩慢慢拆解,但很多時候難度就是他們未必願意說出口,因為他們自己也未必知道原因。你問他,他又不會說出來,或者他會回答你說不知道,令家長便很難處理。家長不要這樣就放棄,也不要用一個批評的方式。

 

家長千萬不要過分強迫他,盡量用朋友方式的態度和他傾談,引導他說出背後的原因,他面對的難題是在哪個範疇。因為當你掌握這件事的資訊是非常重要,你強迫他,他便會關起來,甚麼也不跟你說,之後會更加難處理。因為我也遇過很多個案,你強迫他,試過怎樣都要拉他上學,之後真的帶他到學校去,其後孩子便責怪父母為何要拉他上學,令他之後這麼害怕。

 

首先我們不要做一些很激烈的動去強迫他,嘗試了解他背後的原因。如果他開始逐漸願意說話,那就是一個good sign(好的訊號)。但如果覺得力不從心,好像打不開他的口,但他真的愈來愈抗拒上學,那時候我們建議你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協助你找出問題的原因。

籌備報讀小一時的四大部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其實升小一真的要比較緊張和多花一點時間準備。問我的話我會建議PN開始就應該要「先分析,後部署」。但如何先分析呢?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清楚香港有幾多種類型的學校,例如原來我們有傳統的政府派位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究竟這幾種學校的分別是甚麼?他們的教學理念是甚麼?其實家長的經濟環境或他們期望的理想是入讀哪一類學校?

 

他們要先了解和分析,就會有一個目標。有了一個目標後,我們會進入下一步,真真正正地親自聽每一間學校的理念。為甚麼我們覺得PN開始就要準備呢?因為原來學校很多時候每年只會進行一次簡介會。這些簡介會很多時候會在同一時間舉行,如果我們在K2那年才去聽,但我們心儀有三間學校,都撞正在同一個星期六同一個時段舉行,家長就已經聽不到。

第二就是原來這些簡介會,會有很多人報名,但只有數百至一千個名額。而他們只是進行一天,那一天內原來有五千多人報名。當有五千多人報名時,可能你會抽不到,就沒有機會去聽,所以我們要準備前一至三年的時間,考慮學校的理念是否合適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我們已經在頭一兩年都聽得七七八八,聽過了自己心儀學校的簡介會。到了最後一年,我們就要找回自己最理想的一至三間再聽多次,因為近年香港的教學改變得很快,而且也很多。如果我們再聽多次,便有助肯定自己心儀的學校。

 

很多時候第一次去聽的可能是媽媽,第二次去聽的是爸爸,我們的家庭一定要一致,所以大家去聽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都有機會理解到,就要進入第三個部署,家裡人坐下來商量究竟我們想小朋友未來擁有教育的方向是怎樣?

我們究竟想要很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想要很開心?現在有些學校叫Happy School,亦有很多家長以為Happy School,就等於可能未必有成效。

 

其實現在有兩大類的Happy School,有些Happy School只有開心,但到時候是追不到小一進度,有些Happy School開心之餘有成效,到時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學校。因為他入讀到心儀的學校還能追得上,所以家長要了解甚麼叫Happy School,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成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