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

家長園地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要建立健康快樂的家庭並不容易,先說當母親的,由懷胎十月開始,準媽媽就要面對內外的變化如外形、體重和生理,甚至心理情緒。首次懷孕的準媽媽,心情和精神就更為緊張。此外,壓力還可能來自身邊的伴侶和家人。筆者見過一些懷第二胎的母親,因為緊急孩子性別而過分擔心。其實孩子是上天所賜的禮物,我們應放開懷抱,順從天意,家人亦應該給予支持。話雖如此,產後抑鬱的個案實在很多,故筆者會從中醫角度與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產後抑鬱的方法。

產前產後受氣鬱、血鬱困憂

中醫的鬱症分為六種: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及食鬱。產後抑鬱頗為複雜,以氣鬱和血鬱多見。中醫理論「邪氣所傷,正氣必虛」,懷孕期的準媽媽身體要為嬰兒付出很多的營養物質和血液,加上生產過程的疼痛、耗氣及失血,令媽媽身體元氣大傷。

 

及後,媽媽因為忙於照顧嬰孩令體能透支,加上惡露不清,瘀血不盡,令臟腑失於平衡。此時,媽媽開始感到體弱無力、頭暈頭痛、少腹疼痛、煩燥不安及失眠等症狀,甚至影響哺乳分泌,譬如奶水不通或乳汁少等。在這情況下,媽媽會感到氣餒,情緒進一步受到影響,易怒易哭,產生失落和空虛感。這些都是產後抑鬱的病徵。

舒緩緊張情緒小提示

其實產後抑鬱是可以避免的,無論是中或西醫,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各位媽媽千萬不要忌諱疾醫,若開始發覺不妥便應尋求幫助。要防止抑鬱,媽媽產前產後也要有規律的作息,加上食療和適量的運動,便可保持身心舒暢。

在家中,丈夫可替太太進行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幫助舒緩太太的緊張情緒:

  1. 加速心肺功能,幫助放鬆心情
    雙手對握輕輕摩擦,刺激雙手大拇指下的魚際穴和手掌中央的勞宮穴,又或用拇指按壓這兩個穴道數分鐘。
  2. 減輕頭部脹痛
    將雙手的拇指和中指對按著雙側太陽穴,一收一放地上下輕輕轉動數分鐘,便可減輕頭的脹痛感。

無論懷孕與否,丈夫替太太按摩都可增進夫婦間的感情,令家庭變得更溫馨和諧。如果身邊有朋友將為人母,大家記得好好鼓勵對方,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準媽媽也有幫助呢!

幼稚園快樂 小學呢?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聽過不少家長訴說,幼稚園三年之中,最大陰影就是升小,到底要為孩子做多少﹖要不要安排面試班,要不要惡補英文或禮貌(沒有寫錯,坊間真的有訓練班惡補禮貌)。或者十八般武藝之中,要有十六般武藝就夠嗎﹖還是要學習冷門的技能,務求突圍而出呢,例如學習魔術、雜技一類。家長與小孩都忙記了享受快樂的親子時間,尤其當一切活動都有目的時,心態亦隨之而改變,孩子可能對興趣班已不再感興趣。

 

父母擔心選擇心儀小學  製作履歷表

 

尤其 K3 學生踏入 6 月的「報校旺季」,家長與孩子面對抉擇,要報 10 間還是 8 間小學,作為爸爸,你很希望只報讀一至兩間心儀小學,但你會否擔當得起「阿仔無書讀」的責任呢?

另一難題肯定是製作履歷表,到底要有多精美呢﹖不少學校都表明最多只收 4 頁紙,但眼見其他家長為孩子撰寫的「工作報告」厚如招股書、精美程度直逼蘋果電腦的簡介書。你望一望孩子,不見得他特別醒,也不是超級「靚仔」,你夠膽只做 4 頁履歷表嗎﹖

 

「升小」與「做人」的抉擇

 

最矜貴的不是「學術表現」有多佳,而是學會與人相處、禮貌,當然我最感激是老師特別指導我的兒子「要愛爸爸,爸爸努力工作」,令我在孩子心目中由「成日唔見的人」,而變成「珍惜見到的人」。這些教育對於升小,未必有幫助,但這是親子之間一生一世珍而重之的價值。

 

回想一下,幼稚園專門培育你的孩子「升小」,還是「做人」,同樣問題,身為家長的你,教育孩子是目的只為「升小」嗎?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1.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1.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愈頑劣的小朋友內心愈脆弱?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有一本很著名的繪本叫「小毛惹麻煩」,書中的主角小毛經常做錯事和惹麻煩。他每一次闖禍,總會大聲地說:「不關我的事」、「不是我的錯」、「是意外」或「是xxx的錯」等。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位叫尚潔的小朋友來筆者的輔導室接受遊戲治療,他的個性很像小毛。對於班主任和他父母而言,尚潔是一位「推卸責任,不肯認錯」的小朋友。

在我們開始遊戲治療一段時間後,有一次,他在遊戲室玩一輛救護車,一不小心,把救護車上的閃燈弄破了。在我還沒有說任何話以前,尚潔便發揮他一貫的作風,很大聲地說:「不關我的事!」和「不是我弄破的!」。隔了一會兒,筆者慢慢地和他說:「當玩具玩得久,亦會破損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有時候也會不小心弄破玩具的。你看看,這裡有一個箱子,專門收集破爛了的玩具,好讓不捨得它們的小朋友們,慢慢地和它們說再見。如果你想,可以把救護車放進去。」

尚潔一語不發,低頭安靜地玩其他車輛。過了好一會兒,他突然以一把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十分細弱的聲音,自言自語地說:「如果是訓導主任,一定不會這樣講了……如果是校長,也一定不會這樣講了。如果是媽媽……」「剛才 ……是我……不小心……」尚潔的聲音像蚊子一樣細弱。

 

一個剛才聲音這麼響亮,突然間變得這麼脆弱的小朋友,說明了甚麼呢?

其實他的聲音是拿來掩蓋內心的恐懼、不安、挫敗感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因為尚潔已經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小孩,然而,就算他知道自己不對,卻無力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因為他既害怕,也承受不了來自別人的譴責。所謂「崩口人忌崩口碗」,他為了維護他僅有的尊嚴,先下手為強,作出奮力維護自己的反擊,但結果惹來更多的懲罰和責罵,導致更低落的自我形象,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愈是表面頑劣的小朋友,往往內心愈是脆弱。說到底,尚潔和小毛一樣,只是希望在他犯錯以後,媽媽依然會抱抱他說:「媽媽愛你!」有了這一分的接納,孩子能夠重拾勇氣,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為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上責任。難怪,小毛系列的書一直深受孩子的歡迎呢!

 

作為家長,學會怎樣對事不對人,接納孩子的本身和偏差行為立界限,亦是一門藝術。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 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 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3. 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3個小貼士教導孩子認識情緒 學習待人處事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貼士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看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貼士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貼士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再進一步,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例如開心,可以是少許開心、很開心和十分開心。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例如在主題樂園時,可以問小朋友「你是少許開心、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