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嗤不斷 如何改善鼻敏感?

撰文:趙長成醫生

只要一轉季,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容易受到鼻敏感問題困擾。例如小朋友可能因鼻敏感而出現呼吸困難,感到鼻塞而影響睡眠質素,以及整天要抹鼻涕等, 如果情況嚴重更可能出現睡眠窒息症狀。 

 

由於鼻敏感可以因先天和後天因素所形成,雖然因先天性而出現的鼻敏感很難「斷尾」,但如果後天因素能夠控制得宜,那麼小朋友病發的機會便會大為減低。 

 

如何預防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

由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 家居的致敏原 
  2. 室外的致敏原 
  3. 一些感染性的疾病 

 

如以家居而言,積聚的塵埃愈多,愈容易誘發鼻敏感症狀,所以家長除了要勤於為小朋友清洗床舖外,還要拿走一些毛公仔和玩具,而床單、被舖及枕頭等易於藏塵的東西,則需要用60度左右的熱水清洗,每4天清洗一次就最好。

假如室外的環境較多塵,家長可能需要關上一部分的窗戶,保持空氣流通之餘,同時亦要減少塵埃。此外,減少感染機會也十分重要,因為一旦小朋友在學校裡出現互相交叉感染的情況,任何病毒也可以讓鼻敏感惡化。

 

除了減少接觸致敏原和感染機會外,我們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鼻敏感,例如早睡早起、進行適量的運動和適當飲食,對防治鼻敏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鼻敏感有機會不再復發嗎?

鼻敏感的治療需視乎病情對小朋友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影響屬於輕微,我們只需透過家居護理或控制環境因素就已經足夠。可是如果病情對小朋友影響較嚴重,令他經常感到不適,可能需要口服藥物的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會使用一些噴霧式鼻劑治療,以減少小朋友的不適。

假如所有環境因素受到控制,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在大部分情況下,鼻敏感都可以成功控制,也未必會再次復發。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吳綺琴 

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比較母親對誰的「愛」多一些!孩子的手足相爭,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確實,每個人都「偏心」,父母也如是。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

 

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某些特質較為抗拒,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讓孩子接收得到,能自我肯定,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


在孩子年幼的階段,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善解人意、喜歡表現自己,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在言談之間,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寡言、害羞和謹慎,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於是不斷讚賞他,但在性格上,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不能得到母親接納。這種內在的傷痛,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


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對較內向、害羞、寡言和謹慎的孩子,多安撫他們:「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或說「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

對情緒反應較大和行為較衝動的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先聆聽他們,後才幫助他們糾正行為:「你的反應這麼大,要打哥哥,你心裡一定感到很憤怒,讓我聽聽你的感受好嗎?」父母有時候確實要處理孩子「爭些甚麼」,但有更多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滿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的需要,肯定他們的本質,孩子自然能夠好好相處!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

   鍾蓉文

 

小朋友都應該多走動,多做運動。好友May一直希望挑戰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們相約每星期一起訓練1次,由於她甚少運動,所以筆者建議她先由急步行開始,待適應後才嘗試跑步。運動後,我們到便利店購買飲品,May二話不說便選了運動飲品。

 

「我看那些跑手會自備運動飲品,而且那些飲品亦聲稱可以補充體力,閒時我亦會飲用,至少比汽水有益吧!」她拿著飲品,準備到櫃台付款。

筆者說:「運動前後及期間的水分補充的確十分重要,尤其是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球類比賽和馬拉松等,會經汗液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會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引起不適。運動飲品是專為進行此類運動的人士而設計,含有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和鎂等,可於運動時作補充。它亦含有糖分,可補充運動期間消耗的糖分,減低疲勞。美國運動醫學會亦指出,進行1小時或以上運動的人士,飲用運動飲品或可提升耐力及運動表現。可是,若只是進行少於1小時運動,日常飲食攝取的電解質及飲用清水已足夠補充,不需要額外飲用運動飲品。」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在和阿輝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筆者也多次約見他的父母,讓他們更明白阿輝面對的挑戰和內心世界,也協助他們過渡和接納的複雜情緒。後來,阿輝的媽媽對我說,其實阿輝很用功,每晚和功課搏鬥這麼久,是因為阿輝不想放棄,堅持要完成所有的功課。即使父母叫他算了,他也堅持不肯睡。所以,筆者也說他們真的很幸運,面對巨大的學習困難,阿輝居然沒有放棄。他的母親聽畢後愣一愣 ─ 看來,他們開始看得見,聽得到阿輝了。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充滿最多未知數和挑戰的歷程,也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滿足感和意義的事。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還要面對非一般的壓力和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濃霧般,使父母看不見,聽不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同時,他們也看不清,聽不楚自己內心世界,就此隔絕了親子間的溝通。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父母親撥開雲霧,使他們得見月明。

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

   關顯彬先生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挫敗的理解。例如孩子沒被選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他們一般想到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及同學。但其實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可能老師擔心他弄傷了,就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其他更重要的比賽。這樣做不是教孩子逃避責任,而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導致失敗的確實是他們自身的因素。

 

父母必須提醒孩子,任何人開始做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有困難。父母應該勉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的要求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例如孩子學寫毛筆字有困難,可以先讓他臨摹。

 

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從而產生抗逆力。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逆力。

人生中,沒有人可以長久不敗,像中國「欄王」劉翔亦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中失手,只有勇於面對失敗的人,才有機會再次展現成功的笑容。

 

父母都要懂得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因為沒有人一生都是平步青雲的。我們從小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正視失敗沒甚麼可怕。但如果細察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重點應該放在「成功」,而非「失敗」,以致於我們對失敗的認同還是有條件的。當失敗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時,失敗恐怕還是一種羞恥與罪惡。因此,父母必須好好弄清楚,自己究竟在教導孩子面對失敗,還是逃避失敗呢!

食早餐較聰明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家長園地

撰文: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

 

開學了,小朋友上學前有沒有吃早餐呢?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原因,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但是各位家長要留意,原來早餐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呢!

 

早前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原來早餐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有每天吃早餐習慣的學生,考試成績較一般沒有吃早餐的學生高出5分之多。為甚麼吃早餐會令我們更聰明呢?

 

由於腦部需要血糖作為營養的吸收和消耗,但當我們的身體整晚處於沒有食物的狀態下入睡,身體已消耗了我們一整天的血糖。所以,我們更需要進食早餐以補充血糖,令我們的反應變得較快。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早餐比較適合小朋友?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 澱粉質的食物

包括粥、粉、麵、飯、麵包和餅乾等,所以我們可以吃一件三文治一碗通粉或米粉也可以;甚至飲牛奶、吃燕麥片或粟米片也沒有問題。

  • 補充蛋白質

由於蛋白質本身也可以讓我們的反應會快一點,例如雞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所以早餐可以選擇一碗雞絲湯米粉或雞絲湯通粉,或吃一份芝士蛋三文治,也可以幫助我們補充一天的需要。所以各位家長記得提醒小朋友,要吃了早餐才上學了!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家長園地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

「出手與放手 – 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家長講座

「出手與放手 – 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家長講座

暫停面授課堂影響親子情緒
4個方法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

家長園地

新冠肺炎爆發第五波,政府再次宣布暫停面授課堂,小朋友重返校園遙遙無期。家長除了要處理子女的在線學習外,更要留意網課為小朋友帶來的情緒影響。而部分家長亦同時在家工作,一家人困在家中,磨擦驟生,親子情緒健康都大受影響。

近日有研究顯示,近25%小朋友達到臨床水平的焦慮和抑鬱,而因疫情劇減的戶外活動和社交聚會,正是其中一個兒童心理狀態變差的原因。我們了解到家長可能會對在家進行在線學習或在家工作的安排感到擔憂和困惑,希望以下的4個方法能給多家長們一個參考,了解如何應對網課帶來的問題及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 建立常規設定:每天恆常時間表

家長們可以先在家中建立一些常規讓自己和子女暫時抽離工作和學習,放鬆一下。在建立常規時可以加入一些動態活動舒展身體,例如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2. 舉辦網上社交活動

網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阻礙了孩子的社交發展。學校是讓孩子發展社交的媒介,除了結交新朋友,孩子也可以透過擔任不同角色去學習不同社交技巧。在網課期間,除了結交新朋友較以往困難,在禁止社交聚會的情況下孩子們也較難加深友誼。所以我們建議舉辦線上活動,例如線上生日派對及線上遊戲等來增加孩子們在之間的互動。適當的線上活動能補足因疫情而失去的互動,也能讓孩子們更容易在線上認識朋友及增進友誼,在網課期間互相支持及鼓勵。

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3. 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

要孩子維持良好心理狀態,除了孩子自身,家長亦有很大影響。所以要協助孩子,家長們首先也要擁有健康心理狀態。家長不但可以透過互助小組相互支持,還可以分享不同靜觀教養技巧,用不同方法去協助孩子們應對網課安排。

其中一個靜觀教養練習是呼吸空間,孩子們在深呼吸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去冷靜自己及用天氣去描述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透過天氣描述例如晴天、陰天及多雲等,去了解孩子的心情,恆常的練習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更為穩定。家長們不僅可以透過互助小組分享自己育兒上的難處,也能汲取其他家長們的經驗和建議去幫助子女,及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互相扶持。


4. 在危難中的「機會」

在不能預測以及多變的環境中,人的成長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們希望下一代在溫室中長大如小花一般,還是像這一代的小孩子,成為暴風雨中的堅強小草呢?家長們可以透過靜觀的呼吸練習,在風雨中找到一份安穩,默想在這兩年的艱難時刻,孩子們最大得着與成長是甚麼呢?資訊科技的能力、自理能力、堅韌性(resilience) 及照顧弟妹的愛心等等。可能還有更多是我們沒有留意到的正面改變。


總括而言,家長們可以透過建立每天恆常時間表、組織線上活動,及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等去幫助自己和孩子適應網課的安排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了解突如其來的網課安排讓家長和孩子們難以適應,但是孩子是有韌性的,只要我們作為家長提供足夠支持,改變一下心態,想一想在危難中孩子所得到的機會以及成長,即使在網課的情況下,我們相信孩子們也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