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

 

其實耳垢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物質,其作用是保護外耳道減低細菌感染的風險。耳垢會自己慢慢流出,一般情況下家長不需要幫小朋友特別清潔耳道內的耳垢。除非耳垢已經流到耳殼或在耳道的出口,家長可以用濕棉花輕輕地幫小朋友清潔。

 

家長幫小朋友清潔耳道裡的耳垢,就算用棉花棒輕力地幫他們清潔,都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的黏膜,導致發炎,甚至會弄損或弄穿耳膜。如果家長真的不小心

幫小朋友清潔耳朵時,將耳垢愈推愈入及小朋友感到不舒服。家長最好帶小朋友看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幫他移除耳垢。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兩個情況是醫生建議幫小朋友移除耳垢。

第一,耳垢完全阻塞外耳道,影響小朋友的聽覺。第二,醫生要清楚檢查小朋友的耳膜,如果家長嗅出小朋友耳朵有異味,應該盡快帶他們看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是外耳道發炎而產生異味。

 

小朋友洗澡或游泳後,耳朵入水覺得不舒服,家長可以教小朋友輕輕傾斜頭部,用毛巾輕輕印流出的水已經足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之類的物品放進耳朵裡清潔。如果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耳道和中耳是由耳膜分隔開。就算耳朵入水,水不會穿過耳膜進入中耳,所以游泳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

 

甚麼情況會引致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從喉嚨經由耳咽管,走到中耳而導致發炎,故與耳朵入水沒有關係。

有孩子的開支特別大,父母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

資料來源:家加豬財商教育創辦人Sang Chan

 

養孩子經常都會比喻「一闊三大」,開支多了,作為父母的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收入多與少,主宰了自己的生活質素。生活質素固然與收入有關,但有一樣事情更重要。如果每個家庭做得好的話,生活質素一樣可以大大提升,那就是怎樣自己的收入打理得好

 

每位家長可以用一個簡單理財概念,也就是理財金字塔,安排自己每個月的收入。這個理財金字塔的背後理念,說明了怎樣把自己賺到的每一元,分流好放到適當位置,然後將每一元的價值都可以極大化。如果跟著這個理財金字塔的建構運作,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都可以變得愈來愈健康。

 

整個金字塔的底部,我們第一個環節要做的就是MPF (強積金),大概5%左右

的錢要分流去MPF。安排MPF後下一個層次就是安排我們的basic need,即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如果作為父母當然包括了小朋友,他們的日常用品可能奶粉及尿布等等,甚至年紀大一點,他們讀書的學費,都是基本需求。

 

我們會面對的一些支出,基本需求這裡大概安排總收入的50%,這樣就是一個合理的水平。在處理基本需求之後,我們就會面對到稅務。稅務這個層次,稅務這一筆因人而異。在香港來說,大概5%左右的收入都能應付得了。

安排這三層之後,剩下來的錢自己可以怎樣管理,令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變得更加優質?第一個部分就是流動現金,每個月把自己收入的10%左右安排在流動現金那部分。另外的10%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保護,最重要的資產當然就是自己怎樣可以保障自己或者家人。

 

安排完這兩個10%之後,剩下來大概有20%左右收入。這20%就正正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增值的地方,去完成一些人生上很想完成的目標。很多時候有些家長會問:「其實我們家庭是要很富裕,才需要理財?如果我們收入只是剛剛好,我們可理財?」

高收入的家庭就像一間大屋,可能真的比較多東西要打點的,可能有個雜物房,可以把雜物全部放進去,然後關上門。整間房子就整潔了,可能相對來說會簡單很多。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資料來源:家庭婚姻治療師/藝術治療師高詠愛                        

現實中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小朋友害羞,希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多點信心跟別人說話。這其實要看小朋友本身的性格是怎樣,因為有時小朋友會比較慢熱,可能有些小朋友比較怕跟陌生人說話。小朋友較害羞可能跟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甚少帶小朋友外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交流。這會慢慢會形成他只喜歡和年紀大過他的家人或兄姐溝通,當遇到同年紀較小的朋友時,他就不懂得怎樣一起玩。加上現時許多家長都會幫他們說話,例如他還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有時可能比較心急:「你是不是想要那個東西?你是不是想這樣那樣。」這令小朋友很多時候他不敢說出心聲。

家長令孩子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或依賴了家長幫他們說話。其實透過很多方式,例如在家裡互動或玩遊戲,都可以幫助小朋友在不同環境跟其他小朋友或長輩溝通。例如透過簡單圖片的桌上遊戲,家長可以問小朋友:「如果我們在球場上遇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可以怎樣呢?如果你想一起玩,你可以怎樣做?」 家人也可以跟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

小朋友最主要從環境中學習,從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朋友身上,甚至現在很多時會上網看新聞、電視或卡通片,學習一些行為 或說話內容。所以在家裡玩遊戲時 ,都可以做一個好榜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溝通、怎樣去說或怎樣表達自己是最好的。

有時要給小朋友時間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而不是搶著替他們說話或幫他們完成。就算他錯了,也不要說:「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會嚇到小朋友,最好是跟他分析整件事情,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家長應嘗試跟小朋友分析多點:「為甚麼不可以這麼說 ?因為這樣說話可能會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這樣跟他說話時,你自己的感覺又會是如何?」當教懂他們一些溝通方法,亦可以幫助他們見到陌生人和在不同環境時去與人溝通。


返回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3個多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

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

小朋友上堂無法坐定定,背後有甚麼原因?

資料來源:校監隨筆作者胡善盈

 

小朋友上堂無法坐定,除了可能因為小朋友太多電,也可能他是資優學生,或能力出現問題。這兩個情況如何導致他無法坐定呢?家長又可以如何協助他們?

 

對於資優學生,他同一時間要用兩個感統,心神才會穩定一點。舉例資優學生要坐好計數,要逐個步驟寫下,並解決問題。如何令他很乖乖地寫出所有步驟?其中一個方法是聽音樂,其實很多大人也會聽著音樂做事,人也會心神穩定些。聽音樂做事時,會同一時間佔用你兩個感觀,就沒有空閒指揮你的手或腳活動,人就會冷靜一點。

 

而另一種小朋友無法坐定的原因便是能力上的問題。簡單來說,你叫3歲孩子做7歲孩子程度的事情,根本上就是超越他能力所及,但這是香港很普遍的行為。 其實小朋友愈大,他的自我意識會相對提高。

正如我早前拿一篇閱讀理解出來,小朋友已經說 「這太難了,我只是K3學生。」他們已經知道自己不懂,所以你叫他們勉強做,其實是沒有意思。作為一位老師,應該要將文章分拆來教導,培養小朋友一個正確的心態。這個小朋友拿著文章告訴我:「我第一句也看不懂。」我便說:「那就忽略它,我們先看主題。」小朋友憑著一兩個看得懂的詞語,逐步猜中了主題,心日水田慢更猜中文章的內容與主旨。



所以只要當小朋友覺得他有能力做到某些事,他就慢慢看畢整篇文章,最後就會發覺其實他有能力看懂。你要視乎小朋友甚麼原因令他未能集中,有些是轉數太快,有些是能力不足,有些是聽不到,就算專心也聽不到,或是不能控制自己,這些都是要尋找背後原因。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為甚麼小朋友會有完美主義性格呢?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許龍杰 

 

完美主義的小朋友可能會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強迫症等問題,其實完美主義往往出於小朋友對自己要求過高,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完美。當做不到最完美的時候,便會常常自責。有些小朋友當他拿不到100分,只取到99分,回到家只為了1分就不停哭泣,十分擔心。

 

但有時候完美主義的想法並不是出自小朋友,亦有可能是來自家長,例如有時候如果小朋友拿到99分,作為家長有否問過他們:「為甚麼你拿不到100分呀?」如果你這樣說,其實都加入了一些完美主義因素到小朋友的思想中。小朋友的心理很容易受成人影響,如果成人每件事都要求做到100分,他們很多時便會將這些壓力內化,變成對自己的要求,於是他做不到想做的事便會感到焦慮。

 

焦慮會引致甚麼情況呢?焦慮會導致經常無法入睡、非常緊張、經常要到洗手間、搣手皮、心跳加快、冒手汗、手震,甚至會害怕上學。他會覺得應該怎麼辦、我少拿了1分、我弄扔了通告,明天上學時老師會責罵我的,那麼不要上學了。這些是完美主義小朋友經常出現的情況,不單只是焦慮症,很多小朋友會變成有抑鬱症。

因為長時間發現做不到家長或老師的要求,變得常常會哭、不快樂,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那麼家長要如何處理有完美主義的小朋友?

 

第一,首先要察覺到這個問題,不要看到小朋友做得很認真,很像乖學生,就認為一直沒有問題。愈是乖的學生,你愈是要小心,究竟他對自己的要求會否過高?

 

第二,家長要留意自身。究竟自己有沒有做得很完美?家長也反省一下自己,小時候你自己是不是每件事情都100分呢?你平常是否每件事都做得好?上班的時候是否都做得完美?你的上司又有否責備過你做得不好?如果你自己也做不到完美,為何你又要求小朋友要做得到呢?

第三,就是要留意完美主義的小朋友,會否有很多焦慮症及抑鬱症的症狀。如果如卜述所說,小孩睡不著、手震、心跳加快、冒汗、搣手皮、常常去洗手間,甚至是抑鬱,想得很負面或甚有自殺的念頭,那就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如果焦慮症及抑鬱症惡化,後果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