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關係與孩子身心健康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每當有孩子出世,都會為家庭帶來轉變。很多時候,父母因忙於照顧及管教子女,都會容易忽略自己婚姻生活的質素,久而久之,夫妻生活變得只剩下一堆責任和壓力。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說,他每天下班回家,都是流水作業式地替子女檢查功課,督導孩子溫習,太太則照顧他們的飲食和作息,到了夫婦倆可以休息的時候,往往已是夜深,即使還有餘力和太太談上幾句,說的都只是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表現。有時甚至連自己休息的時間尚且不夠,更莫說要關心和回應配偶的需要。

 

很多婚姻關係出現困難的夫婦,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關係出現問題,是由子女出世後開始。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不同,又或在培育子女的角色和責任上分配不均,而導致關係的衝突。然而,絕大多數的夫婦卻表示,他們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他們面對育兒及各種生活壓力時,往往因為感受不到配偶的重視、支持和接納,以致雙方都陷入孤單和無助的境況,漸漸地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和情感連結。

 

夫妻間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是很平常和自然的事。但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容易重複以無效和具破壞性的方法,處理彼此的分歧,令關係不知不覺地形成負向互動循環。例如妻子會在丈夫面前抱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埋怨丈夫沒有幫忙分擔家事和育兒的責任,太太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憂慮和困擾,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

然而,丈夫往往只能接收到太太的批評和指責,而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或許會默不作聲,或是多番解釋和替自己辯護,期望得到太太的體諒和接納。丈夫愈解釋,太太就愈感到不被重視和明白,因而愈加指責。而太太愈指責,又會令丈夫愈感到無助,並愈加逃避和防衛。夫婦倆既是這負向互動循環中的一員,又是互動循環下的受害者。假如父母沒有及時正視和處理關係的僵局,不但會令問題持續和惡化,最終也可能會苦了孩子。

 

家庭和孩子的健康,建基於夫婦倆穩固的情感連結。因此,為了自己和孩子,不妨花多點時間孕育與伴侶間的愛情。只要父母婚姻美滿,孩子自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稚園快樂 小學呢?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聽過不少家長訴說,幼稚園三年之中,最大陰影就是升小,到底要為孩子做多少﹖要不要安排面試班,要不要惡補英文或禮貌(沒有寫錯,坊間真的有訓練班惡補禮貌)。或者十八般武藝之中,要有十六般武藝就夠嗎﹖還是要學習冷門的技能,務求突圍而出呢,例如學習魔術、雜技一類。家長與小孩都忙記了享受快樂的親子時間,尤其當一切活動都有目的時,心態亦隨之而改變,孩子可能對興趣班已不再感興趣。

 

父母擔心選擇心儀小學  製作履歷表

 

尤其 K3 學生踏入 6 月的「報校旺季」,家長與孩子面對抉擇,要報 10 間還是 8 間小學,作為爸爸,你很希望只報讀一至兩間心儀小學,但你會否擔當得起「阿仔無書讀」的責任呢?

另一難題肯定是製作履歷表,到底要有多精美呢﹖不少學校都表明最多只收 4 頁紙,但眼見其他家長為孩子撰寫的「工作報告」厚如招股書、精美程度直逼蘋果電腦的簡介書。你望一望孩子,不見得他特別醒,也不是超級「靚仔」,你夠膽只做 4 頁履歷表嗎﹖

 

「升小」與「做人」的抉擇

 

最矜貴的不是「學術表現」有多佳,而是學會與人相處、禮貌,當然我最感激是老師特別指導我的兒子「要愛爸爸,爸爸努力工作」,令我在孩子心目中由「成日唔見的人」,而變成「珍惜見到的人」。這些教育對於升小,未必有幫助,但這是親子之間一生一世珍而重之的價值。

 

回想一下,幼稚園專門培育你的孩子「升小」,還是「做人」,同樣問題,身為家長的你,教育孩子是目的只為「升小」嗎?

叻仔不難得 好媽實難求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筆者曾經聽過兩位媽媽的對話,不知讀者有沒有同感,其中一位說:「你運氣真好!生了個乖寶寶,我卻沒那樣幸運……」有些媽媽或會認為,孩子好與壞,絕大部分與先天有關。事實上,孩子的後天培養亦十分重要,媽媽是否能掌握管教技巧和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均能為孩子帶來很大影響。

 

當媽媽要指責或教導孩子時,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清楚問題背後的原因。自己會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又或能否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並非將所有問題歸因於「好命」與「不好命」上。常言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其實要令一般子女成材並不困難,特別現今社會提倡多元化發展,孩子能夠發揮的空間無疑也較大。過往社會崇尚醫生、律師等「尊貴」職業,但隨著社會轉型,社會同樣對於在設計和藝術等範疇中有出色表現的人予以欣賞。最重要的是,作為媽媽的有否把握機會,細心發掘孩子的優點。

但是,好的子女也需要好的父母去培育。雖然現今是男女平等的年代,但媽媽在親子的地位上仍是非常重要。若媽媽希望自己懂得教好孩子,就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參加有關的親子課程,聽取不同專家的意見,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學習分析孩子的情況,並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方法及幫助。另外,家長也可參加一些家長互助小組,或把握機會與其他家長保持聯絡,互相交流和觀摩,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及方法,對媽媽如何教導子女將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媽媽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努力做好自己應當做的事,積極學習管教孩子的技巧。請緊記:孩子到來不是要向你「報仇」,而是來向你「報恩」。在學習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能夠學到,可能比教導孩子的還要多。因為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及學問的同時,自己於知識上也有得益。另外,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對於媽媽來說,也是耐性及內涵的考驗,增加人生的歷練及對生命的體會。

 

於文章的開首的點題是「好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最後筆者亦以一句話作總結:「好的媽媽也不是天生的」。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

 

其實耳垢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物質,其作用是保護外耳道減低細菌感染的風險。耳垢會自己慢慢流出,一般情況下家長不需要幫小朋友特別清潔耳道內的耳垢。除非耳垢已經流到耳殼或在耳道的出口,家長可以用濕棉花輕輕地幫小朋友清潔。

 

家長幫小朋友清潔耳道裡的耳垢,就算用棉花棒輕力地幫他們清潔,都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的黏膜,導致發炎,甚至會弄損或弄穿耳膜。如果家長真的不小心

幫小朋友清潔耳朵時,將耳垢愈推愈入及小朋友感到不舒服。家長最好帶小朋友看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幫他移除耳垢。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兩個情況是醫生建議幫小朋友移除耳垢。

第一,耳垢完全阻塞外耳道,影響小朋友的聽覺。第二,醫生要清楚檢查小朋友的耳膜,如果家長嗅出小朋友耳朵有異味,應該盡快帶他們看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是外耳道發炎而產生異味。

 

小朋友洗澡或游泳後,耳朵入水覺得不舒服,家長可以教小朋友輕輕傾斜頭部,用毛巾輕輕印流出的水已經足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之類的物品放進耳朵裡清潔。如果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耳道和中耳是由耳膜分隔開。就算耳朵入水,水不會穿過耳膜進入中耳,所以游泳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

 

甚麼情況會引致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從喉嚨經由耳咽管,走到中耳而導致發炎,故與耳朵入水沒有關係。

有孩子的開支特別大,父母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

資料來源:家加豬財商教育創辦人Sang Chan

 

養孩子經常都會比喻「一闊三大」,開支多了,作為父母的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收入多與少,主宰了自己的生活質素。生活質素固然與收入有關,但有一樣事情更重要。如果每個家庭做得好的話,生活質素一樣可以大大提升,那就是怎樣自己的收入打理得好

 

每位家長可以用一個簡單理財概念,也就是理財金字塔,安排自己每個月的收入。這個理財金字塔的背後理念,說明了怎樣把自己賺到的每一元,分流好放到適當位置,然後將每一元的價值都可以極大化。如果跟著這個理財金字塔的建構運作,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都可以變得愈來愈健康。

 

整個金字塔的底部,我們第一個環節要做的就是MPF (強積金),大概5%左右

的錢要分流去MPF。安排MPF後下一個層次就是安排我們的basic need,即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如果作為父母當然包括了小朋友,他們的日常用品可能奶粉及尿布等等,甚至年紀大一點,他們讀書的學費,都是基本需求。

 

我們會面對的一些支出,基本需求這裡大概安排總收入的50%,這樣就是一個合理的水平。在處理基本需求之後,我們就會面對到稅務。稅務這個層次,稅務這一筆因人而異。在香港來說,大概5%左右的收入都能應付得了。

安排這三層之後,剩下來的錢自己可以怎樣管理,令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變得更加優質?第一個部分就是流動現金,每個月把自己收入的10%左右安排在流動現金那部分。另外的10%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保護,最重要的資產當然就是自己怎樣可以保障自己或者家人。

 

安排完這兩個10%之後,剩下來大概有20%左右收入。這20%就正正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增值的地方,去完成一些人生上很想完成的目標。很多時候有些家長會問:「其實我們家庭是要很富裕,才需要理財?如果我們收入只是剛剛好,我們可理財?」

高收入的家庭就像一間大屋,可能真的比較多東西要打點的,可能有個雜物房,可以把雜物全部放進去,然後關上門。整間房子就整潔了,可能相對來說會簡單很多。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資料來源:家庭婚姻治療師/藝術治療師高詠愛                        

現實中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小朋友害羞,希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多點信心跟別人說話。這其實要看小朋友本身的性格是怎樣,因為有時小朋友會比較慢熱,可能有些小朋友比較怕跟陌生人說話。小朋友較害羞可能跟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甚少帶小朋友外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交流。這會慢慢會形成他只喜歡和年紀大過他的家人或兄姐溝通,當遇到同年紀較小的朋友時,他就不懂得怎樣一起玩。加上現時許多家長都會幫他們說話,例如他還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有時可能比較心急:「你是不是想要那個東西?你是不是想這樣那樣。」這令小朋友很多時候他不敢說出心聲。

家長令孩子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或依賴了家長幫他們說話。其實透過很多方式,例如在家裡互動或玩遊戲,都可以幫助小朋友在不同環境跟其他小朋友或長輩溝通。例如透過簡單圖片的桌上遊戲,家長可以問小朋友:「如果我們在球場上遇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可以怎樣呢?如果你想一起玩,你可以怎樣做?」 家人也可以跟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

小朋友最主要從環境中學習,從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朋友身上,甚至現在很多時會上網看新聞、電視或卡通片,學習一些行為 或說話內容。所以在家裡玩遊戲時 ,都可以做一個好榜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溝通、怎樣去說或怎樣表達自己是最好的。

有時要給小朋友時間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而不是搶著替他們說話或幫他們完成。就算他錯了,也不要說:「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會嚇到小朋友,最好是跟他分析整件事情,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家長應嘗試跟小朋友分析多點:「為甚麼不可以這麼說 ?因為這樣說話可能會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這樣跟他說話時,你自己的感覺又會是如何?」當教懂他們一些溝通方法,亦可以幫助他們見到陌生人和在不同環境時去與人溝通。


返回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3個多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

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