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幼稚園在停止面授課堂期間,需要運用其他模式讓兒童在家中學習。我們慶幸幼稚園業界擁有投入及專業的團隊,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彼此扶持。大家憑着對幼兒教育的熱忱,發揮無限創意,設計富趣味的學習活動,並協同家長的力量,幫助兒童維持學習興趣和促進身心發展。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Copyright © Yuen Long Rhenish Nursery. All Rights Reserved.